研究與新知
最新研究
天下雜誌報導, 黃奕修醫師受訪
黃奕修 |  2021/03/29

台灣是全世界的眼!全球五成白內障手術,都靠這間公司
全球每2個白內障手術,就有一個的水晶體植入器用的是台灣應用奈米醫材的塗層。這家醫材公司是如何把看不見的塗層,做到收服全球大廠?
 
奈米醫材水晶體注射器。圖片來源:王建棟攝
文 吳靜芳   天下
2021-03-22
 
「人工水晶體就是放在這個植入匣裡,」應用奈米醫材科技總經理李威聯(William Lee)拿起一個針筒狀的器材比劃著。
這隻器材前端,比小指頭指節還小的塑膠片上,有一層肉眼看不見的塗層。這,就是這家營收不到4億的台灣醫材公司卻能稱霸全球的秘密——全球每年白內障手術中使用的人工水晶體植入器,植入匣塗層有5成都來自奈米醫材。
塗層通常是醫療器材在操作中與病患身體組織接觸的部份,功能是減少拉扯摩擦,可以減緩病患不適以及受傷感染的風險。
靠著這個塗層技術建立的市場地位,奈米醫入選去年《天下雜誌》「快速成長一百強」(Fast 100)榜單,2017年到2019年營收複合成長率達25.51%,是榜單上少見的醫材公司。
 
【應用奈米醫材科技】(AST)
成立/2011年
董事長/樂亦宏
總經理/李威聯(William Lee)
主要業務/高階醫療器材表面處理技術造、人工水晶體植入系統研發製造
營收獲利表現/2020年營收3.63億、每股稅後盈餘1.55元
 
奈米醫材實驗室。(王建棟攝)
不過,2020年受疫情影響,主要營收來源的歐美市場因封城減緩非必要手術,部份白內障手術也因此暫緩或延期,連帶影響奈米醫去年營收較前年下滑了一成多,待疫情減緩後遞延狀況或有可能好轉。
奈米醫團隊原先是在美國波士頓創立的子公司AST Products,專做的是塑膠醫療導管高分子塗層技術。但1995年,眼科大廠愛爾康(Alcon)找上門,從此改變了公司的產品方向。
 
成為業界黃金標準之路
人工水晶體植入過程中,為了避免塑膠植入匣拉扯到組織,醫材廠多半使用油脂添加劑來潤滑。
雖能避免拉扯摩擦,但手術完成後,油脂仍殘留在眼球裡造成術後發炎,讓眼科醫師很困擾。愛爾康認為,AST的技術也許能用在人工水晶體植入器上,解決老方法的問題。
「塗層就好比油漆,有不同的功用,」李威聯解釋,眼科醫材塗層不只要薄、與人體相容,而且必須熬過5年的庫存時間不能脫落劣化。AST熬了3年修改高分子配方,才讓愛爾康點頭。
 
醫材審核程序繁雜嚴謹,一旦確立供應鏈地位,競爭門檻很難被動搖。
愛爾康在全球每年賣出約800萬隻人工水晶體植入器,也讓AST收了23年的表面處理技術授權金以及高分子塗層材料費,「我們從此是業界的黃金標準,」李威聯說。
 
但團隊沒有因此滿足於黃金標準。從愛爾康的合作開始,AST大步踏進眼科醫材產業,看到全球每年2600萬個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還有很多商機。
 
為了最大程度降低對角膜的影響,免除縫線、避免術後閃光等後遺症,植入器切口愈做愈小。
 
從一開始3.6毫米到2.2毫米,甚至近年做到1.8毫米;也有眼科醫材廠把人工水晶體直接放進植入匣,並灌入水密封包裝。
 
切口愈小,塗層卻得愈薄,還要能泡在水中5年不可脫落,這些都考驗醫材塗層廠商的能力。
 
看準了國際人工水晶體大廠植入器結構的改變趨勢,AST研發了奈米級塗層,不只能讓塗層保持薄透,也能穩定在水中不劣化。
 
這些新技術,又讓AST拿下了500萬的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器市佔。加起來,全球有一半的植入器,都得用上AST的塗層技術。
 
醫材塗層雖然是逐年成長的利基市場,但終究規模不大。李威聯和AST創辦人樂亦宏早就在思索公司除了塗層材料和技術授權,還能有什麼突破策略?
 
2011年,當台灣竹北生醫園區招商的訊息傳到美國波士頓,一切有了答案。
 
手握塗層技術,老客戶生意被AST搶走也奈何不了
「台灣光學人才多,工程師素質也好,」戲棚下站久了,李威聯和樂亦宏打的算盤,就是要從配角做到主角——幫大廠做一小片塗層做了這麼多年,為什麼不能試試在台灣做整套的人工水晶體以及植入器?
 
AST團隊因此在台灣竹北設立奈米醫材,開始全力研發新產品。
 
從B2B的技術授權轉型,轉型為B2C自有品牌醫材產品直面市場,不是一條容易的路,也擺明是跟老客戶搶生意。老大哥愛爾康沒吭聲,但AST合作的其他眼科醫材廠就計較了。
 
「剛開始被罵啊,」李威聯苦笑。但是AST手上有大家都需要的塗層技術,客戶縱使有意見也奈何不了。
 
從做塗層到做水晶體,乍看是完全不同的商業策略,但奈米醫不是沒有機會。
 
「各廠家的水晶體能不能打得出來,我們都要測試過,」李威聯說,在研發上,AST的塗層技術授權也累積了多年的水晶體知識;而在行銷上,也因為有大廠合作加持,相對容易打通眼科醫材通路,「不做等於就自己放棄,」他說。
 
奈米醫的自有品牌人工水晶體植入器從開發到上市磨了快5年,2019年開始在歐洲和台灣市場有所斬獲,目前達到營收佔比達到15%,目標在2025年能達一半。
 
「這一塊以前看不到台灣的產品,」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眼科部副部長黃奕修黃亦修是第一批使用奈米醫產品的醫師之一,「一些病人使用經驗還不錯,不會輸給國外(產品),甚至更好。」
 
他分析,水晶體植入是一個老手術,但有很多新機會。
舉例來說,這幾年水晶體最大的機會在於對應不同需求的設計差異,「甚至國外現在已經做到每一個人所需要的水晶體都可以客製化,」不只是白內障,高度近視、甚至是還沒有白內障的病患,都可能可以使用到人工水晶體,幫助改善視力。
 
把看不見的塗層配角做到精,奈米醫材站在大廠的肩膀又開拓出新的商機,或許是台灣醫材產業可以借鏡的模式。(責任編輯:陳郁雁)

張貼日期: 2021/03/29 最新編輯: 2021/05/28


推薦醫師
 
  • 廣告
回到最上面